<acronym id="auots"></acronym>
<td id="auots"><ruby id="auots"></ruby></td>
<li id="auots"><ruby id="auots"></ruby></li>

      <acronym id="auots"><strong id="auots"><address id="auots"></address></strong></acronym>
      <acronym id="auots"></acronym>
      <table id="auots"></table>
      正在閱讀:

      滕泰、張海冰:中國民營經濟十論,以理論創新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滕泰、張海冰:中國民營經濟十論,以理論創新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本著先立后破、從改革實踐出發的原則,我們嘗試提出了“中國民營經濟十論”,希望能夠為中國民營經濟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會輿論環境,發揮一點積極的作用。

      (資料圖)2022年5月26日,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的一家民營紡織企業智能機械化車間。來源:人民視覺

      文丨滕泰 張海冰

      近年來,“民營經濟退場論”,“新公私合營論”,“剝削論”,“消滅私有制”等錯誤言論嚴重地擾亂了社會認知,打擊了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投資信心,甚至成為造成民間投資增速不斷下滑的主要因素。針對這種現象,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明確指出,“這些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不符合黨的大政方針?!敝泄仓醒?、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意見》也專門提出,“要加強理論研究和宣傳,引導社會正確認識民營企業的重大貢獻和重要作用,正確看待民營經濟人士通過合法合規經營獲得的財富”。

      本著先立后破、從改革實踐出發的原則,我們嘗試提出了“中國民營經濟十論”,希望能夠為中國民營經濟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會輿論環境,發揮一點積極的作用。

      一、活力源泉論: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之源

      有了民營企業,市場經濟才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有了千百萬民營企業家追求成功的天然動力,中國經濟才有了蓬勃發展的活力。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民營經濟創造的不僅是財富、就業、稅賦,而且通過競爭激發了國有企業的活力,成為區域經濟乃至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活力之源。

      從浙江、廣東、福建、江蘇,乃至全國各地的發展經驗來看,哪個地區民營經濟發達,那里的經濟就充滿活力,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區域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活力之源。

      在家電、手機等消費品行業,海信、在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在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都是民營企業的進入和快速發展,不僅讓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也推動國有企業也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實踐證明,哪個行業對民企越開放,哪個行業的活力就越充沛,發展的速度就越快,競爭力就越強。

      二、民企涌現與經濟周期論:民營企業家集中涌現推動經濟繁榮,民營企業家潮起潮落影響經濟周期

      改革開放以來的若干次經濟周期性波動都表明,每當民營企業家集中涌現,出現創新、創業高潮的時候,很快就會出現中國經濟的上升周期;反之,每當民營企業家因為種種原因而出現階段性創新創業低潮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就是經濟的下行周期。

      歷史證明,宏觀或者行業政策的放開,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引進,向更大的市場開放,以及社會氛圍和宏觀敘事的轉變等因素,促進了民營企業家的集中涌現;而當這些因素走向反面時,也會抑制民營企業家“潮涌”。當前,社會輿論氛圍的影響成為妨礙民營企業家集中涌現的首要因素,其他如政策執行出現偏差,民企保護政策落實不力,要素獲得困難及成本過高,技術創新處于“空窗期”,逆全球化抬頭等因素,也都影響了民營企業家的集中涌現。開啟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周期,呼喚中國民營企業家再次集中涌現。

      三、長期目標論: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長期目標

      有一種錯誤觀點認為,中國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逐漸離場,這就是所謂的“離場論”。更有人從《共產黨宣言》中有關消滅私有制的論述出發,編造出“利用民營經濟是權宜之計,消滅私有制是崇高理想”的說法。實際上,這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嚴重誤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包括商品市場、資本市場、要素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的建立和完善,都離不開民營經濟的催生,離不開民營企業的推動,如果沒有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有些對馬克思主義一知半解的人整天惦記和叫喚著要消滅私有制,卻壓根不知道它需要與國家機器同時消亡”。我們不能超越歷史階段,將共產主義階段的偉大目標,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來完成。應當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堅持多長時間,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目標就需要堅持多長時間。

      四、國企民企生態論:民企國企共同建設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經濟生態

      有些人故意從概念上搞渾水,將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等同于搞私有制、私有化,聲稱如果不對民營經濟加以限制,就會威脅到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事實證明,民營經濟的發展不但沒有削弱國有經濟,反而使國有企業的效率得到提升,活力得以激發。

      民營企業帶來了競爭沖擊甚至生存壓力,“逼迫”國有企業成為自主決策、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在這個過程中,國有企業的實力不但沒有削弱,反而真正煥發了活力,增強了競爭力。民營企業的發展還為國企創造了更好的發展條件,例如提供了上游配套,創造了下游需求,提升了流通環節的效率,為國企減員增效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等等。國企和民企如果能在各自擅長的領域中發揮好各自的所長,相互競爭、相互依存,相互協作,共同發展,就能創造一個良好的經濟生態,中國經濟就能煥發出勃勃生機。

      五、“做大蛋糕”論:民營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是人類經濟史上罕見的普惠式增長過程,從廣東到西藏,從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到鋼鐵汽車等制造業,再到數字經濟等新產業,從農民工到程序員,從個體戶到企業家,各地區、各行業、各階層的收入都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生活水平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實現普惠式增長的前提,是十幾億中國人共同“做大蛋糕”,而做大蛋糕的前提,是經濟規模的進一步增長,也就是繼續“做大蛋糕”。只要“分蛋糕”的方法不傷害“做蛋糕”的積極性,就能夠激發民營經濟財富創造的巨大力量,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良好的的條件。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偉大歷程證明,當民營經濟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以火山噴發般的速度和規模發展起來,在企業家、專業戶、專業技術人員等群體“先富起來”的同時,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穩步的提高。

      六、社會財富本質論:民營企業資產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的經營性資產,民營企業財富本質上都是社會財富

      很多人簡單地認為民營企業創造的都是私人財富,并由此將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等同于私有化,這是對民營企業資產和民營企業財富的誤解。實際情況是,民營企業資產和民營企業財富并不是民營企業家廚房里的鍋碗瓢盆,而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的經營性資產,民營企業財富本質上都是社會財富,為員工創造收入,為上游創造需求,為國家上交稅收。歷史也證明,私人控制一般僅限于第一代或第二代,三代以后,大型民營企業一般都會變成社會屬性更強的公眾公司。

      隨著經濟發展,將所有制作為區分企業標準的做法越來越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將向著社會企業的目標匯合。

      七、民營經濟人士的出資人報酬論:充分認識資本要素的關鍵作用,肯定出資人報酬,客觀認識資本逐利

      雖然國人早已經從經濟學的生產函數中認識到資本是生產要素,但是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資本不僅是生產要素,還是形成生產力的核心和關鍵要素,發揮著紐帶作用,因而不能客觀地認識資本逐利性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更沒有清醒地認識到,一旦資本不敢逐利,必然會帶來經濟衰退等嚴重后果。

      首先,資本是形成生產力的關鍵組織要素作用。如果沒有資本,土地、勞動、技術和企業家才能都像斷線的珠串,無法作為一個整體運行,也就無法創造價值和財富。只有計劃經濟和行政劃撥的力量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但是蘇聯和我國改革開放之前的實踐已經證明,計劃經濟長期必然走向低效并失去活力。

      其次,資本逐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驅動力。如果資本在循環中不能增值,而是不斷減損,最終將面臨生產過程無法持續而退出,也就是破產或者倒閉,經濟循環就會中斷。因此,要維持健康的經濟循環,資本必然也必須追求增值,資本逐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驅動力。資本逐利且不斷向利潤率更高的領域流動,這自然會有利于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只有承認和允許、鼓勵資本逐利,才能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常運轉,并不斷提高運轉效率。

      再次,要尊重資本報酬,鼓勵資本要素發揮市場活力?!吧a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合理報酬也應該在全社會得到尊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居民儲蓄國,而中國家家戶戶的儲蓄收入本質上都是資本報酬。有的人一方面希望自己獲得存款利息收入、股票和基金投資收益,另一方面又批評資本報酬和資本逐利性,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今天,隨著資本供給的增加和全社會平均利潤率的降低,資本的平均報酬正在減少,這也是造成當前民間投資和外資投資下滑的重要原因。在這樣的關鍵階段,我們不但應該更尊重資本的報酬,還應該繼續出臺措施、進一步鼓勵資本要素發揮市場活力,才有利于中國經濟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八、民營經濟人士創新報酬論:創新報酬是新時代企業家收入的主要來源

      當前,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創新的主力軍和頂梁柱:移動通信領域的華為、電動汽車領域的比亞迪和“造車新勢力”、新能源領域的隆基綠能、寧德時代、互聯網領域的字節跳動、拼多多、阿里巴巴和騰訊,無人機領域的大疆,游戲領域的米哈游等民營企業的出色表現,已經在全球產業競爭的舞臺上居于前列,甚至站到“C”位,還有大量的中小民營企業活躍在新模式、新業態、新場景、新體驗的創新賽道,同樣為中國經濟提供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民營經濟不僅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

      中國經濟正處在從傳統經濟向新經濟轉型的偉大時代,民營企業家的創新活動無處不在,創新報酬看起來遠遠高于傳統的勞動報酬,但它是對創新活動的重要回報和必要激勵,正在成為新時代民營經濟人士收入的主要來源。只有全社會更深刻地認識、尊重和保護民營企業家應當獲得的創新報酬,這個經濟體才會充滿創新的活力,具有繁榮的未來。

      九、民營經濟人士風險報酬論:民營企業家是企業最后風險承擔者,應獲得足額風險報酬

      民營企業不僅承擔了市場競爭、決策風險和管理風險等市場風險,還承擔了政策風險、金融風險、法律風險、行政風險和輿論風險等非市場風險。當風險來臨的時候,企業內的基層員工、中層管理者和高管,都可以辭職以規避風險,但民營企業家本人必須以其投入的資金、創造的事業、至今為止的成功、在社會上的聲譽乃至身家性命,來作為風險的最終承擔者。

      為了讓更多的中國民營企業家投身創新創業的“勇敢者游戲”,一方面應盡量減少來自政策變動、行政管制、法律訴訟、輿論事件等的非市場風險,支持民營企業家更好地應對市場風險;另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和肯定風險報酬,讓在法治范圍內承擔風險創新創業的民營企業家都能夠按照市場機制獲得風險報酬,才能充分激發民營企業家投資的積極性,推動經濟出現繁榮。

      十、民營經濟人士的管理報酬與復雜勞動報酬論:民營企業家的管理才能是稀缺資源,在創業與經營中付出了復雜勞動,應當獲得充分的管理報酬和復雜勞動報酬

      作為一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國家,中國的市場環境特別復雜,從中國民營企業家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更加強烈、生動和充滿活力的企業家才能:他們特別能夠在困難環境中生存、突破和發展,特別能夠敏銳地發現商機并將其轉化為現實利潤,特別敢想敢干,具有變不可能為可能的能力,他們必須能夠協調方方面面和各種復雜關系,能夠團結不同價值取向、不同目標、不同性格的人為同一目標而努力,中國民營企業家還具有打不垮的心態,以及在壓力、挫折和失敗面前仍然堅持不懈的意志和品質,具有這些能力和品質的少數人才能成為民營企業家。只有推動全社會對企業家才能,尤其是民營企業家作為管理者的貢獻和報酬給予充分認可和評價,才能激勵中國民營企業家更加積極地投身創新創業,推動經濟走向繁榮。

      從另一個角度看,對于1.6億個體工商戶和數千萬中小企業主來說,他們的工作并未脫離第一線的生產、營銷和服務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中國民營企業家無時無刻不在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而從事復雜的勞動:吸收分析各方面的信息,了解行業的新技術進展,研究競爭對手的動向,對企業經營做出判斷和決策,協調和調動各種資源組織生產經營,解決隨時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如果我們能夠承認和接受科學技術工作人員從事的是復雜勞動,企業家的工作當然也是一種復雜勞動,自然應該獲得相應的復雜勞動報酬。

       

      (本文為作者滕泰在“民營經濟理論創新研討暨《中國民營經濟論》新書發布會”上發言的摘要。作者滕泰系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海冰系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滕泰、張海冰:中國民營經濟十論,以理論創新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本著先立后破、從改革實踐出發的原則,我們嘗試提出了“中國民營經濟十論”,希望能夠為中國民營經濟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會輿論環境,發揮一點積極的作用。

      (資料圖)2022年5月26日,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的一家民營紡織企業智能機械化車間。來源:人民視覺

      文丨滕泰 張海冰

      近年來,“民營經濟退場論”,“新公私合營論”,“剝削論”,“消滅私有制”等錯誤言論嚴重地擾亂了社會認知,打擊了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投資信心,甚至成為造成民間投資增速不斷下滑的主要因素。針對這種現象,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明確指出,“這些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不符合黨的大政方針?!敝泄仓醒?、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意見》也專門提出,“要加強理論研究和宣傳,引導社會正確認識民營企業的重大貢獻和重要作用,正確看待民營經濟人士通過合法合規經營獲得的財富”。

      本著先立后破、從改革實踐出發的原則,我們嘗試提出了“中國民營經濟十論”,希望能夠為中國民營經濟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會輿論環境,發揮一點積極的作用。

      一、活力源泉論: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之源

      有了民營企業,市場經濟才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有了千百萬民營企業家追求成功的天然動力,中國經濟才有了蓬勃發展的活力。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民營經濟創造的不僅是財富、就業、稅賦,而且通過競爭激發了國有企業的活力,成為區域經濟乃至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活力之源。

      從浙江、廣東、福建、江蘇,乃至全國各地的發展經驗來看,哪個地區民營經濟發達,那里的經濟就充滿活力,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區域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活力之源。

      在家電、手機等消費品行業,海信、在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在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都是民營企業的進入和快速發展,不僅讓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也推動國有企業也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實踐證明,哪個行業對民企越開放,哪個行業的活力就越充沛,發展的速度就越快,競爭力就越強。

      二、民企涌現與經濟周期論:民營企業家集中涌現推動經濟繁榮,民營企業家潮起潮落影響經濟周期

      改革開放以來的若干次經濟周期性波動都表明,每當民營企業家集中涌現,出現創新、創業高潮的時候,很快就會出現中國經濟的上升周期;反之,每當民營企業家因為種種原因而出現階段性創新創業低潮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就是經濟的下行周期。

      歷史證明,宏觀或者行業政策的放開,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引進,向更大的市場開放,以及社會氛圍和宏觀敘事的轉變等因素,促進了民營企業家的集中涌現;而當這些因素走向反面時,也會抑制民營企業家“潮涌”。當前,社會輿論氛圍的影響成為妨礙民營企業家集中涌現的首要因素,其他如政策執行出現偏差,民企保護政策落實不力,要素獲得困難及成本過高,技術創新處于“空窗期”,逆全球化抬頭等因素,也都影響了民營企業家的集中涌現。開啟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周期,呼喚中國民營企業家再次集中涌現。

      三、長期目標論: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長期目標

      有一種錯誤觀點認為,中國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逐漸離場,這就是所謂的“離場論”。更有人從《共產黨宣言》中有關消滅私有制的論述出發,編造出“利用民營經濟是權宜之計,消滅私有制是崇高理想”的說法。實際上,這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嚴重誤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包括商品市場、資本市場、要素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的建立和完善,都離不開民營經濟的催生,離不開民營企業的推動,如果沒有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有些對馬克思主義一知半解的人整天惦記和叫喚著要消滅私有制,卻壓根不知道它需要與國家機器同時消亡”。我們不能超越歷史階段,將共產主義階段的偉大目標,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來完成。應當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堅持多長時間,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目標就需要堅持多長時間。

      四、國企民企生態論:民企國企共同建設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經濟生態

      有些人故意從概念上搞渾水,將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等同于搞私有制、私有化,聲稱如果不對民營經濟加以限制,就會威脅到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事實證明,民營經濟的發展不但沒有削弱國有經濟,反而使國有企業的效率得到提升,活力得以激發。

      民營企業帶來了競爭沖擊甚至生存壓力,“逼迫”國有企業成為自主決策、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在這個過程中,國有企業的實力不但沒有削弱,反而真正煥發了活力,增強了競爭力。民營企業的發展還為國企創造了更好的發展條件,例如提供了上游配套,創造了下游需求,提升了流通環節的效率,為國企減員增效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等等。國企和民企如果能在各自擅長的領域中發揮好各自的所長,相互競爭、相互依存,相互協作,共同發展,就能創造一個良好的經濟生態,中國經濟就能煥發出勃勃生機。

      五、“做大蛋糕”論:民營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是人類經濟史上罕見的普惠式增長過程,從廣東到西藏,從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到鋼鐵汽車等制造業,再到數字經濟等新產業,從農民工到程序員,從個體戶到企業家,各地區、各行業、各階層的收入都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生活水平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實現普惠式增長的前提,是十幾億中國人共同“做大蛋糕”,而做大蛋糕的前提,是經濟規模的進一步增長,也就是繼續“做大蛋糕”。只要“分蛋糕”的方法不傷害“做蛋糕”的積極性,就能夠激發民營經濟財富創造的巨大力量,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良好的的條件。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偉大歷程證明,當民營經濟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以火山噴發般的速度和規模發展起來,在企業家、專業戶、專業技術人員等群體“先富起來”的同時,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穩步的提高。

      六、社會財富本質論:民營企業資產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的經營性資產,民營企業財富本質上都是社會財富

      很多人簡單地認為民營企業創造的都是私人財富,并由此將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等同于私有化,這是對民營企業資產和民營企業財富的誤解。實際情況是,民營企業資產和民營企業財富并不是民營企業家廚房里的鍋碗瓢盆,而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的經營性資產,民營企業財富本質上都是社會財富,為員工創造收入,為上游創造需求,為國家上交稅收。歷史也證明,私人控制一般僅限于第一代或第二代,三代以后,大型民營企業一般都會變成社會屬性更強的公眾公司。

      隨著經濟發展,將所有制作為區分企業標準的做法越來越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將向著社會企業的目標匯合。

      七、民營經濟人士的出資人報酬論:充分認識資本要素的關鍵作用,肯定出資人報酬,客觀認識資本逐利

      雖然國人早已經從經濟學的生產函數中認識到資本是生產要素,但是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資本不僅是生產要素,還是形成生產力的核心和關鍵要素,發揮著紐帶作用,因而不能客觀地認識資本逐利性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更沒有清醒地認識到,一旦資本不敢逐利,必然會帶來經濟衰退等嚴重后果。

      首先,資本是形成生產力的關鍵組織要素作用。如果沒有資本,土地、勞動、技術和企業家才能都像斷線的珠串,無法作為一個整體運行,也就無法創造價值和財富。只有計劃經濟和行政劃撥的力量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但是蘇聯和我國改革開放之前的實踐已經證明,計劃經濟長期必然走向低效并失去活力。

      其次,資本逐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驅動力。如果資本在循環中不能增值,而是不斷減損,最終將面臨生產過程無法持續而退出,也就是破產或者倒閉,經濟循環就會中斷。因此,要維持健康的經濟循環,資本必然也必須追求增值,資本逐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驅動力。資本逐利且不斷向利潤率更高的領域流動,這自然會有利于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只有承認和允許、鼓勵資本逐利,才能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常運轉,并不斷提高運轉效率。

      再次,要尊重資本報酬,鼓勵資本要素發揮市場活力?!吧a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合理報酬也應該在全社會得到尊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居民儲蓄國,而中國家家戶戶的儲蓄收入本質上都是資本報酬。有的人一方面希望自己獲得存款利息收入、股票和基金投資收益,另一方面又批評資本報酬和資本逐利性,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今天,隨著資本供給的增加和全社會平均利潤率的降低,資本的平均報酬正在減少,這也是造成當前民間投資和外資投資下滑的重要原因。在這樣的關鍵階段,我們不但應該更尊重資本的報酬,還應該繼續出臺措施、進一步鼓勵資本要素發揮市場活力,才有利于中國經濟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八、民營經濟人士創新報酬論:創新報酬是新時代企業家收入的主要來源

      當前,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創新的主力軍和頂梁柱:移動通信領域的華為、電動汽車領域的比亞迪和“造車新勢力”、新能源領域的隆基綠能、寧德時代、互聯網領域的字節跳動、拼多多、阿里巴巴和騰訊,無人機領域的大疆,游戲領域的米哈游等民營企業的出色表現,已經在全球產業競爭的舞臺上居于前列,甚至站到“C”位,還有大量的中小民營企業活躍在新模式、新業態、新場景、新體驗的創新賽道,同樣為中國經濟提供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民營經濟不僅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

      中國經濟正處在從傳統經濟向新經濟轉型的偉大時代,民營企業家的創新活動無處不在,創新報酬看起來遠遠高于傳統的勞動報酬,但它是對創新活動的重要回報和必要激勵,正在成為新時代民營經濟人士收入的主要來源。只有全社會更深刻地認識、尊重和保護民營企業家應當獲得的創新報酬,這個經濟體才會充滿創新的活力,具有繁榮的未來。

      九、民營經濟人士風險報酬論:民營企業家是企業最后風險承擔者,應獲得足額風險報酬

      民營企業不僅承擔了市場競爭、決策風險和管理風險等市場風險,還承擔了政策風險、金融風險、法律風險、行政風險和輿論風險等非市場風險。當風險來臨的時候,企業內的基層員工、中層管理者和高管,都可以辭職以規避風險,但民營企業家本人必須以其投入的資金、創造的事業、至今為止的成功、在社會上的聲譽乃至身家性命,來作為風險的最終承擔者。

      為了讓更多的中國民營企業家投身創新創業的“勇敢者游戲”,一方面應盡量減少來自政策變動、行政管制、法律訴訟、輿論事件等的非市場風險,支持民營企業家更好地應對市場風險;另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和肯定風險報酬,讓在法治范圍內承擔風險創新創業的民營企業家都能夠按照市場機制獲得風險報酬,才能充分激發民營企業家投資的積極性,推動經濟出現繁榮。

      十、民營經濟人士的管理報酬與復雜勞動報酬論:民營企業家的管理才能是稀缺資源,在創業與經營中付出了復雜勞動,應當獲得充分的管理報酬和復雜勞動報酬

      作為一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國家,中國的市場環境特別復雜,從中國民營企業家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更加強烈、生動和充滿活力的企業家才能:他們特別能夠在困難環境中生存、突破和發展,特別能夠敏銳地發現商機并將其轉化為現實利潤,特別敢想敢干,具有變不可能為可能的能力,他們必須能夠協調方方面面和各種復雜關系,能夠團結不同價值取向、不同目標、不同性格的人為同一目標而努力,中國民營企業家還具有打不垮的心態,以及在壓力、挫折和失敗面前仍然堅持不懈的意志和品質,具有這些能力和品質的少數人才能成為民營企業家。只有推動全社會對企業家才能,尤其是民營企業家作為管理者的貢獻和報酬給予充分認可和評價,才能激勵中國民營企業家更加積極地投身創新創業,推動經濟走向繁榮。

      從另一個角度看,對于1.6億個體工商戶和數千萬中小企業主來說,他們的工作并未脫離第一線的生產、營銷和服務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中國民營企業家無時無刻不在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而從事復雜的勞動:吸收分析各方面的信息,了解行業的新技術進展,研究競爭對手的動向,對企業經營做出判斷和決策,協調和調動各種資源組織生產經營,解決隨時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如果我們能夠承認和接受科學技術工作人員從事的是復雜勞動,企業家的工作當然也是一種復雜勞動,自然應該獲得相應的復雜勞動報酬。

       

      (本文為作者滕泰在“民營經濟理論創新研討暨《中國民營經濟論》新書發布會”上發言的摘要。作者滕泰系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海冰系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这里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_欧美日韩精品高清一区二区_精品动漫福利h视频在线观看_丰满少妇人妻久久久久久
      <acronym id="auots"></acronym>
      <td id="auots"><ruby id="auots"></ruby></td>
      <li id="auots"><ruby id="auots"></ruby></li>

        <acronym id="auots"><strong id="auots"><address id="auots"></address></strong></acronym>
        <acronym id="auots"></acronym>
        <table id="auots"></table>